1. <acronym id="576gn"><strong id="576gn"></strong></acronym>
      1. 安徽最權威的政經文旅類高端刊物
        美圖美文美術美味,可讀可品可賞可藏
       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播放网址_免费91av视频网址_天天色天天干夫天操天天射_中文字幕被操怀孕的人妻视频

        1. <acronym id="576gn"><strong id="576gn"></strong></acronym>
            1. 首頁 > 圖庫 > 老照片 > 恢復高考四十載 擢英取優開新章 - 老照片 -

              恢復高考四十載 擢英取優開新章
              2017-07-05 10:58:42   來源:安徽畫報   

              上一張
                分享到: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人世間沒有絕望的處境,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。四十年前,恢復高考制度,為那時艱難處境下的人們提供了一道希望之光。萬事萬物都有裂痕,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。四十年來,無數考生奔涌前行,走向知識強國的大門。四十年一回首,入考場時意氣風發,出考場時建設家國。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鶴沖天·記恢復高考四十年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學海校場,孤帆逐滄浪。
              君子當自強,天行!莫作柳七郎,寄盼龍頭望。
              以此論得喪?時代才俊,依約奮筆模樣。
              鯉躍龍門,改變今后航向。
              人生狀元郎,自鼓掌。
              十二年晝夜不分,入考場,擢優上。
              復考四十載,今夕難忘,且看考生主講。



              唐躍:幸得高考,躍馬揚鞭
              文 / 張治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一個人懂的越多,才會對知識愈加景仰。唐躍,一位剛退休的安徽省文化廳副廳長,一位 1977 年高考史地科目滿分的答卷者,更是一位每次路過大學門口都心懷景仰的求知者。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夢回 1977 年,當時正在長豐縣曹庵公社下放勞動的唐躍,猛然間從公社大喇叭里聽到恢復高考的消息,整個心都不可抑制地激動起來。像是平靜的湖面被投入石子,求知的心被一點點漾開,一股強烈的學習意識充斥胸腔。“得知恢復高考的時候正在地里干活,當時我就意識到,恢復高考等于是給自己指了一條路,并且是自己很想走的一條路。”唐躍說。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1977 年的高考,這場戰役來得措手不及,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。“我們那個年代,可以看到的資料和書籍并不多,學習的途徑很少,記得我當時喜歡唐詩宋詞,都是看別人那里有就想辦法借過來,抄在自己筆記本上。那個時候一聽說新華書店有新書上架,都是連夜跑過去等著買。”唐躍在高考前一個月回到了合肥,只要知道哪里有課就往哪跑,能學到什么就學什么。“按照現在的說法,當時大部分人都是裸考,只有靠拼老本。”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踏出考場的那一刻,他知道:地里的莊稼,該收了。憑借著下放四年堅持看書的功底,唐躍以總分 318、歷史滿分、合肥市前十名的成績跨進了他一直景仰的大學之門。“記得當時北大和清華在安徽省各自就招一個人,復旦招四個,當時很想報復旦大學歷史系,但是為了保險起見,沒敢報。”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一夢四十年,回憶多感懷。幸得高考,才能躍馬揚鞭,馳騁自如。“1977 年恢復高考制度后,整個社會風氣開始變得重視學習了,知識的價值才得以尊重。這不光改變個人的命運,也改變國家的命運,真正走出來了一條知識建設祖國的道路。”唐躍非常感慨地告訴記者,他希望現在的高考能夠回歸本意,而不是變成出題者與考生之間較量的一項技術活。只有真正地遵從本心,沉淀下來,才能學到有價值的知識。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周葆生:復習 20 多天金榜題名
              文 / 于彩麗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1974 年春,周葆生從淮南三中高中畢業后,被分配到壽縣窯口公社插隊。“3 月 4 號,浩浩蕩蕩一車人,由帶隊老師送去,那場面我到現在還記得。”當時去農村插隊的周葆生,對恢復高考是抱有期待的,但具體是哪一年,哪一天,誰也沒敢多想。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插隊期間,知青們和生產隊農民一起干農活,“很累,累到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看書。”在這種情況下,周葆生仍然沒有放棄讀書。1977 年 10 月 21 日,恢復高考的消息一經報紙發布,很快在國內傳播開來。“那時候都是口口相傳,我知道算是晚的了,大概在 10 月底才聽說。”高中成績一直很優秀的周葆生,聽到消息很興奮,在咨詢老師之后,報名了理科高考。 但不幸的是,11 月初,就在周葆生報名剛結束,她的父親因病住院了。“病得很重,我不得不離開公社到醫院照顧父親。一直到 12 月父親出院,我才又回到公社。”那時候,距離高考僅剩下 20 多天了,周葆生白天干活,晚上才能抽空看書,“20多天,書都沒有完整看一遍,因為是恢復高考的第一年,不知道后面還有沒有高考了,但又怕考不上耽誤生產隊的活,所以壓力很大。”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周葆生很幸運,第一年就考上了大學,被安徽農學院(現安徽農業大學)農學專業錄取,但直到大學第一學期結束,她才知道自己高考考了 210 多分。“那時候不像現在可以網站或者電話查分,只有拿到錄取通知書才知道有沒有被錄取。”周葆生說,收到錄取通知書時,并不覺得很高興,“當時的目標是廈門大學,總分 400 分,我這個分數應該說很低,如果不是家里出事,可能還會考得再好一點。”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1978 年 2 月底,22 歲的周葆生就這樣進了大學。她清楚地記得,當時班級有 30 人,但年齡差別非常大。“最大的 1947 年出生,最小的一個同學是 1960 年出生,高中畢業就趕上高考的。”大學畢業后,周葆生選擇了留校教書,一待就是 30 多年。從安徽農業大學圖書館館長的位置上退休之后,周葆生受聘成為學校研究生教育教學督導,“如果沒有高考,也不一定就會比現在好或差,但讀了大學以后,人生軌跡會大大改變,就像讀《馬克思傳》悟出的道理一樣,做好我們所能做的,才沒有遺憾。”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周榮庭 :大學帶給我一個全新的世界
              文 / 于彩麗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“兒進科大,要聽黨話;五載寒窗,勤攻善讀;紅專并進,報國報家。”1987 年,周榮庭以高分考入科大,赴合肥就讀大學之際,父親在送給他的筆記本上作了上述“打油詩”作為指示。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回想起高考,周榮庭稱,完全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,也徹底顛覆了他的宇宙觀。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周榮庭來自浙江東陽的一個農村,他的父親酷愛讀書,每逢農閑,就去縣城圖書館做臨時工。因父親的緣故,周榮庭經常到圖書館看書,這激發了他對知識的渴望。“《2001 漫游太空》,是一部縮減本兒童科幻,其中一篇文章完全顛覆了我的宇宙觀,讓我對物理非常感興趣。”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30 年前的高考時間在 7 月份,“當時非常熱,不像現在都有空調風扇。學校就安排我們把冰塊運到考場,以起到降溫的目的。”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采訪中,周榮庭笑稱,自己體型偏瘦,父親怕他干不了農活,已經提前為他安排好了裁縫的工作。然而,就在他 18 歲那年,卻以 584 分東陽二中全年級第一的成績考上了大學。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周榮庭回憶,各科基本上能做到書都會背的程度,包括物理化學。1987 年高考,物理全國平均分僅為 19 分,而他考了 75分,遠遠超出平均分 56 分。“那年高考結束,兩個非常好的朋友都落榜了,晚上散步,共同分享心得,我說化學基本上都會背,他們都不相信,結果一路上我就把化學從頭到尾講給他們聽。”因為對物理有著濃厚興趣,周榮庭在高考填志愿時選擇了物理系較強的中科大。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9 月 1 日,就在周榮庭要去大學報到的前一天,他收到了父親的“指示”—— 一個筆記本的首頁上作的一首“打油詩”。30年過去,紙張已經泛黃,但父親的指示早已深植周榮庭的心中。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“當時對我的觸動也蠻大的,我進學校以后,就一直聽從父親的指示,多年來也能夠保持紅專并進。”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到大學報到時,為了節省成本,周榮庭的父親只把他送到義烏火車站,由一個同鄉校友、現任中科大常務副校長、潘建偉的父親送他們去科大。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周榮庭現為中科大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執行主任,如今回想起高考,他稱,自己的人生軌跡完全是高考改變的,“到科大以后帶給我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,一方面學習感興趣的課程,另一方面到圖書館閱讀大量的書,小時候受傳統思想影響很重,上了大學以后,也能夠了解到來自西方文化的一些精華。”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張平:高考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選擇
              文 / 于彩麗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“十年寒窗苦”,但在張平看來,自己的高考卻是比較輕松的。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張平出生在內蒙古包頭,于 1997 年參加高考,以自治區前百名成績考入中科大物理系,畢業后選擇留校工作,現為中科大校團委書記。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回想起高中生活,張平稱“挺輕松”,直到高三還能和同學們抽空去踢踢足球,做一些課外活動。“不過有時候也會大家聚到一起學習,互相交流和鼓勵。”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1997 年,高考還是估分填志愿,張平稱,如果估分不準,估分太高很有可能就落榜了,估分太低就虧了,估分比較考驗一個人對自己的準確定位。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張平當時給自己估了 570 分,在全校算比較高的分數。當時電話沒有普及,幾乎沒有電腦,有一天晚上,班主任通知去學校領成績單,張平才知道分數。“當時覺得正常發揮吧,但也有些遺憾,高考分數是全校第二,不過后來才知道,當年自治區狀元分數是 625,我考了 578 分,大概在自治區六七十名。當年分數線最高的學校好像是清華,550 左右,但我通過仔細比較,還是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中國科大。”張平笑著說道,現在看來,選擇科大,是一個非常重要而正確的選擇。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據張平介紹,來合肥上大學是他第一次“南下”,而這一待就是 20 年。“因為我是北方人,一開始來合肥感覺很不適應,冬天濕冷,夏天太熱,經常晚上一兩點睡不著。”如今,張平已經適應了南方的氣候,并深深喜愛上了這座城市。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“包頭是工業城市,如果沒有高考,我現在可能也跟工廠里那些工人一樣打工吧。”張平打心底感激高考,“進入大學,除了學習知識,更多的是開闊視野,與不同的思想交流碰撞,了解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,增強民族自豪感。”
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相關圖集

              作品名稱:恢復高考四十載 擢英取優開新章

              (VIP用戶專享)

              百萬幅高質量原創作品十萬多張商用版權圖片,每日更新 500+,加入VIP會員下載。

              VIP下載 收藏

              特邀攝影師、設計師加盟安徽畫報網并供稿作品。